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渗透 培养
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事实上,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文化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教育,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正如美国著名语言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所说,“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
英语课程标准着重提出了“文化意识”这一新内涵,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目标总体描述”和“内容标准”中,“文化意识”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并有较为详细的描述。这表明: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学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思考:洞察“英语文化”的课堂失误
(一)顾此失彼,淡忘整体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把目光聚焦在语言的学习和传授上,而忽略了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缺乏整体的把握,注意力只放在对孤立句子的理解上,纵使满纸中英文注释,可是对文章的整体意思还是不甚了解。因此,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讲解,而在于如何将语言和文化融合成一个整体来讲授。
(二)违背规律,机械操作
文化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类的生存环境就是一个浩如烟海的文化海洋。英语文化主要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英语文化知识的缺乏,会导致对英语现象的理解不深刻,甚至产生误解;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习惯于中国文化的思维,遣词不当或不得体,甚至出现语用失误,使交流受阻,影响沟通与合作。有的教师将初读机械地分为:第一遍读,画出不认识的单词,借助音标把音读正确;第二遍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讨论;第三遍读,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阅读应是一个综合的心智过程,美国学者W. S.格雷把阅读的心理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反应、综合四步,这四步在每次的阅读活动中都存在,只是侧重不同。为了将课文读通读顺,让学生多读几遍本无可厚非,但像这样违反认知规律,将读的心理过程分化为几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分散到每次的阅读活动中,将会妨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三)割裂文章,只抓重点
有的教师只从语言学的角度单纯强调语言符号系统开展教学,即语音、语法和词汇教学;有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就是记生词,学语法,念课文。这实际上只看到了语言的表象,会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面。作为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文化意识的渗透和能力培养,着眼于实践活动和技能掌握,逐步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不仅仅注重语言点、知识点的传授,还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接受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进而在教与学中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
二、思辨:理解“英语文化”的整体把握
(一)“整体把握”不只是把握文化那张皮
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如:" Cultureseems to cover everything that is associatedwith the language";还有“生活即文化’,,“文化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共同财富”,等等,足见人们对文化的关注。我们通常所指的文化,基本是指人类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英语国家的文化,涉及政治、经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与语言密切相关。一个普通的句子或单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有不同的意义。所以,每种语言都根植于自己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和语言不是两张皮。不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要学好一种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在学英语时,一旦对英语国家文化陌生,不可避免地会从我们自身的文化角度出发去思维,这就造成了语言障碍。因此,语言的学习应该既包括语言符号的系统学习,也包括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
(二)“整体把握”不只是靠学生个人
一个人要准确地体会、领悟文章,是需要生活积累的,而学生大多缺乏这样的积累。英语教材中的一些课文,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独立阅读的“火候”不到,就需要教师的“催化”,帮学生调好“火候”;学生根本就还未点着“火”,或者是“火”烧得不是地方,此时光靠学生的内功于事无补,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引火”,给学生导路。因此,从阅读教学层面上说,“整体把握”需要教师的引领。一名称职的英语教师,就要考虑如何使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学生阅读达到“整体把握”的目标,让学生品尝到别样的“滋味”。
(三)“整体把握”不只是把握课文内容
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文化规约和话语规约。人们在谈话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循自己的说话方式来理解对方的话语,这就导致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使交流受阻。比如,汉文化中主张“群体”,而英美文化强调“个体”。所以,中国人推崇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为人民服务,而英美人强调自信、自立、自我实践、自我承担责任。因此,整体阅读离不开立足文化的视野理解,在实施“整体把握”时,必须多方兼顾,充分利用教材潜在因素,精心设计,促进课文内容、思想与结构的“三维”的整体把握和有机融合。
三、思想:追寻“英语文化”的课堂实施
一本好的外语教科书绝非仅是语言材料的堆积,现行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就十分重视双向交流和中西方文化的渗透。教材依据“话题一功能一结构一任务”理论编写,含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其鲜明特点就是内容贴切生活,在接近于实际的情景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其文化意识。教师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挖掘,就会发现对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不是深不可测的。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尝试,希望能够在教学中赋予学生更新、更广的知识与技能统一,文化与观念融合的自由空间。
(一)思接千载,拓宽课堂内的文化交融渠道
1.“体验”得“滋味”:寓文化于学习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渗透在教材的每一个章节中,学习英语就是包括了学习和了解与语言有关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生活特点。以饮食为例:中国人的主食为米饭类,因此习惯用筷子、碗和汤勺;而英美国家的人们爱吃牛肉、鸡肉、鸭肉、羊肉等,通常使用盘子和刀叉。于是,我在教学内容中注意渗透饮食方面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如在牛津英语教材4B Unit 7 Whatwould you like?中,教学内容为复习、新授、拓展食品类单词“rice, fish, beef, noodles, veg-etable, juice, tea, coffee, bread, milk, chicken,hot dog, hamburger, biscuits, pies”和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我先向学生介绍一下中西方在食品、用餐方面的不同之处,再出示两个分别代表中西方国家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猜测他们晚餐分别吃什么。最后,进行小结:"I’m Chinese. I’d like some rice, somefish, some vegetables and some soup.”“I’mEnglish. I’d like some hamburgers, somechicken and juice. After dinner, I’d like somedessert(甜品).”这时学生会问:"What is thedessert?”教师回答:"It’ s -something sweet,like pudding, fruit or ice-cream.”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将语言文化内容融人了词汇、句型教学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过程中了解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
又如,在教学4B Unit 9 Breakfast的餐具类单词“plate, knife, fork, spoon, chop-sticks, bowl, cup, cupboard, glass”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摆放西方餐具的方法,边“摆放”边用英语描述:"The knife is on the right, Thefork is on the left. The spoon is beside theknife. The plate is in the middle.”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用餐时使用餐具的不同:"Yang Ling is from China. She can use chop-sticks. Mike is from America. He can usefork and knife.”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单词和句型,又能使学生在教学中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验,从而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情境”悟真情:寓文化于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对英语文化和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情感教育与文化意识培养结合起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英美传统、文化习俗进行讲述,或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语言文化方面的背景资料相互交流,都可以让学生对英美文化乃至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从侧面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如在教学一些独特的节日(如Halloween, Christmas, East-er)时,课前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有关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课中让学生先介绍与节日有关的背景知识,包括节日的来历、节日的吉祥物以及与节日有关的一些活动等;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补充。学生在寻找、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有关的文化内容,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情感体验。
3.“思路”窥奇妙:寓文化于语言素材的挖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交际练习与活动中,言语表达及行为要符合文化规范,这也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一个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对一些句子和特定词汇的教学,语言更有明显的内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语言素材中有关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因势利导,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渗透,加强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比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但按照英美国家的习惯,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美人直率的文化差异。
如,学生都知道“teacher”一词翻译为中文是老师的意思,于是想当然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在英语中“teacher”只是指一种职业,但在中国有尊师的传统,老师一词已不仅仅指一种职业,更是对人的一种尊称。正是由于存在这些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学生的片面理解。此外,还会把汉语中习惯的称呼“唐秘书”、“张护士”错译为“SecretaryTang"} "Nurse Zhang",而英语中称呼一般用"Mr, Miss, Mrs"等。这充分说明,英语教师从第一节英语课开始就要让学生逐渐改变中文式的思维方式,逐步学会用英语的思维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
(二)视通万里,丰富内外的文化浸染载体
文化无处不在,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应只限于课内,课堂外的文化渗透、熏染也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体做法为:
1.“点线”见旨意。
(1)科学确立文化观。我们要平等对待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它们各有优势和弱点,要在继承和发扬我国文化的基础上,把握英语文化的核心,更多地汲取英语文化的精华。
(2)有效构造文化场。文化教学要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教师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挖掘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特别是那些会影响语用和语义的文化因素。如:学习介绍打招呼、问候语的交际方式,模拟真实场景进行训练;学习相关内容时,更是介绍美国历史和地理的好机会。
(3)丰富发展思维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避免使用汉语。在英语教学中过多地使用汉语,不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不利于学生摆脱对汉语的依赖。比如,写作训练,有些学生习惯于先用汉语组织好材料,再翻译成英语。这种只注重语法习得、不考虑文化因素的做法,极易造成语言表达不当,甚至是错误。
2.“交际”得意趣。
教师在自行选择教学材料(如听力和阅读材料以及课堂补充材料等)时,就要注意其间的文化因素。课堂上可组织“pair work,role play, group discussion”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练习。同时,课外也要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如英语文化研究性学习、英语文化节、英语文化演讲、小品表演、英语文化学习网站、参观世界公园等文化景点。这种较为真实的活动场景,更易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时理解其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还可引导学生自觉通过报纸杂志、影视、因特网等许多途径搜集英语文化知识,不断适应英语文化,提高对英语文化的洞察力和敏感性。
(1)创设英语氛围。走进我校校园,随处可见鲜明的中、英双语标语;走进每个教室,“英语每周一句”、“英语大擂台”、风格迥异的英语板报格外引人注目;走进英语连廊,一块块异域文化展板呈现异国风土人情。
(2)拓宽文化平台。以“校园英语节”为平台,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英语文化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英语活动中来,是我们努力构建和谐环境下的英语特色教学的着力点。通过英语书签设计、英语歌曲演唱、小品表演、看图讲故事、英语小报制作、英语日记写作、英语红领巾广播等活动引领学生,进而进行文化渗透。
(3)擦亮“班级眼睛”。首先,黑板报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班级的“眼睛”。所以,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英语黑板报的布置是创设班级英语氛围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次,创办英语角。以班级、年级甚至学校为单位创办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角沙龙,定期开展一些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竞赛、游戏活动或话题交流等。
(4)创建展示舞台。首先,制作手抄报。围绕某个主题,鼓励学生精心制作英语手抄报并开展评比展示活动,是培养学生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扩大他们文化视野的好方法。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增进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其次,举行小品表演活动。小品表演在文化教学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深受学生的青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课本剧为依托,鼓励学生大胆改编和续编,并参与表演,开展英语交流实践。如我校坚持开展的“Playshow”活动就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参与非常踊跃。
(三)追本溯源,厚实英语文化素养根基
通过教学实践,我也认识到,在文化意识培养的探索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视点:文化品位和文化修养的提升。
英语教学需要高文化素养的教师。文化素养较高的教师,讲解语言现象时能分析其文化语境,能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联系新的文化知识,逐步完善文化认识图式,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自身应该提高文化修养,不断利用各种途径给自己充电,使自己在语言教学中能够有的放矢。除了不断提高语言水平外,教师还要重视了解中国文化,熟悉和理解英语文化,了解文化差异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干扰。
2.基点:宏观意识和微观教学的对接。
尽量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英语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既学会语言、掌握语言技能,又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要密切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多创造一些生活情况,扩大学生实践的途径,增加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更生动、更真实;还要多引导学生自觉从多渠道搜集、分析、综合文化信息。教师要改变那种“语言点+汉语”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利于学生参与实践的教学模式。
3.起点: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的链接。
在教学中导人的文化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有限,导人的文化内容要浅显易懂,有些内容只要点到为止,让学生有所了解就可以了。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文化知识的渗透要伴随整个教学过程,与教学同步进行,结合教材内容,关注词汇教学、课文学习、阅读训练等方方面面。
在信息时代,跨文化交际将越来越频繁。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适应“地球村”的需要。教师将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要帮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中文化因素的重要地位,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在此基础上,主动去理解掌握英语文化的内涵,进而将文化意识发展成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引导他们理解英语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英语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东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能帮助学生将来在与西方人的交往中保持不卑不亢、大方得体的心态和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实现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交流。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 > 基础教育 > >
浅析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与培养
来源::未知 | 作者:欧冠足球游戏_欧冠冠军足彩-在线投注 | 本文已影响 人
- 上一篇:试论多媒体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 下一篇: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随机阅读
- [基础教育]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习作
- [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思想
- [基础教育] 如何在农村小学课堂中实施
- [基础教育]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小学
- [基础教育] 关于学龄前儿童语言教育的
- [基础教育] 浅谈拓展农村小学作文之优
- [基础教育] 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培养
- [基础教育] 关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评
- [基础教育] 基于环境学习的基础教育质
- [基础教育] 对我国基础教育学绩测验的
- [基础教育] 刍议幼儿园教师主导性的发
- [基础教育]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强化素质
- [基础教育] 挖掘说话素材让小学生“乐
- [基础教育] 浅谈小学教学中如何做好班
- [基础教育] 试论创新方法在幼儿园语言
- [基础教育] 浅析培养幼儿生活合作意识